【聚焦“十四五” 專家筆談】優化配置、完善評價機制 持續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觀點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創新的關鍵。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優化人才配置,更好地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釋放人才紅利。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此外,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此,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創新的關鍵。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優化人才配置
更好釋放人才紅利
沒有足夠的人才,創新將會是“無米之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促進創新的有效途徑。因此,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培養、引進和集聚更多一流人才,不斷增加人才數量,擴大人才供給。應該說,經過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多年的擴張和發展,我國的人才儲備已經數量巨大,不僅有數以億計的高校畢業生,還有數以億計的技能人才,這是創新引領的源泉所在和底氣所在。
但人才的創新活力不僅僅取決于人才數量,還取決于人才配置,即人才配置在不同部門和不同地區之間的比例關系。簡單來說,我們的經濟可分為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有研究表明,人才配置到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對于整個國家創新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如果人才更多地配置到生產部門,則更有利于創新和增長,如果人才更多地配置到非生產部門,他們不直接創造財富,只是參與財富的分配,則更有可能成為尋租者,不利于創新和增長。與資金脫實向虛相類似,近些年來,我國人才配置也存在著脫實向虛現象,大量人才不愿意去生產部門和實體經濟部門。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人才錯配”,即人才配置錯位了,這會抑制人才創新活力的激發和人才紅利的釋放。我國人才數量雖大,但創新不足,人才錯配是原因之一。
之所以會產生人才錯配,一個重要原因是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的要素市場化配置不平衡,前者市場化配置比較充分,后者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的作用發揮不夠。這樣部分地導致了兩個部門的薪酬待遇有一定差距,非生產部門收入更高,工作更穩定,對人才更有吸引力,因此,聚集著更多人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改變這種不平衡,使市場在要素的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使人才更多流向生產部門,更好地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
此外,由于創新要求有更多的觀點交流和碰撞,人才在空間上的集聚更有利于創新,或者說人才的空間密度與創新高度相關,這樣有利于減少觀點交流和碰撞的成本。事實上,很多創新中心都分布在人口比較稠密、科研院所比較集中的地方。因此,優化人才配置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更好實施;另一方面,又要創造條件,使人才集中在一些創新基礎條件較好的城市和區域,形成人才高地和科研創新高地,產生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推動產業鏈價值鏈邁向中高端,提升我國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為此,要暢通人才有序流動渠道,特別是要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同時,進一步推動形成基本公共服務按常住人口配置的機制,為人才集聚和形成更多創新中心提供保障。
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
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評價激勵是“指揮棒”。科學的評價激勵機制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新活力不斷迸發,不科學的評價激勵機制則不利于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創新活力的激發大打折扣。
雖然我國不斷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評價激勵實施過程中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比較嚴重。二是評價激勵機制的行政色彩比較濃,評價標準比較單一,甚至一刀切,重數量、輕質量,重短期、輕長期,科學化、社會化、多元化評價激勵機制還沒有形成。三是評價和激勵銜接不暢,存在著有評價沒激勵,或者重評價輕激勵現象,沒有根據人才成長規律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人才利益保障機制。